当前位置:首页 > 在亚马逊雨林工作的中国工程师 随时都要有颗“大心脏” >

在亚马逊雨林工作的中国工程师 随时都要有颗“大心脏”

来源 一知半解网
2024-12-23 05:39:20

”  (为保护候选人隐私,亚脏文中人名均为化名)document.writeln('关注创业、电商、站长,扫描A5创业网微信二维码,定期抽大奖。

此次顺利进入资本市场,马逊对绝味而言,意味着未来将会获得更强力的融资渠道,为增强持续竞争力提供保障。也就是说,雨林有颗虽然已经有了三家上市公司,但千亿级的休闲轻食卤制品市场还有巨大增长空间。

在亚马逊雨林工作的中国工程师 随时都要有颗“大心脏”

工作国工绝味上市宣传片老对手周黑鸭已于2016年11月在香港上市。2016年6月,中都要大心绝味食品更新了A股招股书,再度冲刺上交所主板。周黑鸭2006年才从作坊转型为工厂,程师周富裕找来各路精英组成管理团队,程师又根据市场调查对产品重新定位,让鸭脖从低调奢华有内涵的下酒菜,成功转型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休闲食品,把专卖店开进了高档商业中心、高铁站、机场。2、亚脏煌上煌:从夫妻店到鸭脖第一股,稳中求进1993年,40岁出头的江西女工徐桂芬下岗。随着经济增长,马逊人均收入提高、城镇人口不断增长、人们闲暇时间与休闲开支增加以及销售渠道快速发展。

短短一个月内,雨林有颗市值涨了近三成,成为“鸭脖界”一支名副其实的“妖股”。好色派紧握餐饮健康的风口,工作国工同时又具备互联网的玩法然后,中都要大心为了每一个短期目标去不懈地努力,脚踏实地的去实现一个一个的短期目标,这样才是一个靠近梦想的正确姿势。

而另一方面,程师我们却也看到大多数创业者在上路的时候,非但没有任何畏惧,而且基本都是踌躇满志激情满满抱负远大,这大概就是梦想的力量。所以,亚脏这么一算,拿下50-60万的企业客户还是有希望的。document.writeln('关注创业、马逊电商、站长,扫描A5创业网微信二维码,定期抽大奖。老客户的合作模式虽然传统,雨林有颗但合作关系是稳固的,雨林有颗因此,对于老客户他们不愿意去冒这个未知的风险……也就是说,我们想搭建的平台,却并不具备让用户足够信服的实力。

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想不开的时候,火山也会走上创业这条不归路,愿那时候走在创业路上的我,不是一个妄想症患者。如果你的梦想是做一个平台,就不要在一开始就想1%甚至是5%的占有率,也不要在一开始就想着要去去做平台。

在亚马逊雨林工作的中国工程师 随时都要有颗“大心脏”

当然,这个模型只是一个相对科学的测算模型,模型中的各项百分比也只是火山意淫的比例,可能并不准确,但这对于市场容量的估算应该是一个更加理性的模型。反观我们自身,跟所有的创业公司一样,我们具备一家初创公司天然的劣势,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实力去打磨我们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梦想,这是创业者埋藏在内心深处,可以为创业者提供无穷动力的一股能量。创业之初,boss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中国在线管理服务的市场渗透率连5%都不到,而中国有1200万中小企业,也就是说在中国至少还有1100万的中小企业是未经开垦的荒地。

而现在,我们把我们的工具提供给这些传统的服务商,让他们拿着这套互联网产品,以他们的名义去服务他们原有的客户。摘要:“这个市场有多大,我只吃下1%也是很可观的”,类似的说法在创业圈不绝于耳。我们开拓市场的速度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每家服务商能存活至今,必然都会有自己稳定的客户群,他们只是没有能力去开发这套系统。

另外,一个产品要想留得住用户,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能持续提供足够好的产品和服务体验,所以实力是平台的保障。以前,企业客户是我们的直接客户,而现在,这些传统企业服务商成为了我们的直接客户。

在亚马逊雨林工作的中国工程师 随时都要有颗“大心脏”

我们原本认为1%的保守目标,在干了1年后,我们甚至连保守目标的1%(即0.01%)都没有实现。我们对上游的供应商依然不具备足够的议价能力,更谈不上返佣,跟下游的企业客户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甚至还需要补贴……总而言之,我们看似搭建起来了一个平台,但实际上跟真正意义上的平台却相去甚远。

不仅仅把这个算法拿去说服合伙人、说服员工、说服投资人,还在内心把自己也给深深地说服了。如果你的梦想需要5年才能实现,就不要妄图两年内就可以实现。最后小结每一个创业者都是值得尊敬的,创业者的每一个梦想也都是不应该被嘲笑的。因此,他们并没有如我们预期地去转化他们的存量客户,大多只在增量开发的时候会用到我们给他们的互联网工具。有那么多企业客户在手里,那我们在资本市场还不随便玩了。就火山个人理解而言,一个平台型产品要想有流量,要想很好地存活下来,至少需要满足如下几个条件:有用户——平台的两端都有比较明确的用户群;有需求——每个用户群都有明确而强烈的需求;有价值——平台能同时满足两端用户群的需求;有实力——平台能很好地满足两端用户的需求;再回头去看我们想要搭建的平台。

但我们当时似乎忘记了去思考:做平台,流量是关键,那我们的流量从哪儿来?这个问题就比较大了,讲清楚这个问题,也可以专门去写本书了。boss的梦想是做这个垂直细分领域的标杆企业。

淘宝、天猫、饿了吗、大众点评、去哪儿……每一个明星平台的崛起都刺激着创业者的神,让无数的创业者都怀揣着一个平台梦,但似乎大多数创业者都大大地低估了平台型产品创业的难度。创业者说这话时,内心甚至还充满不止1%的幻想。

而这3%,只是符合我们产品目标客户群的定位而言,还有不少同类型的竞争对手乃至于巨头前辈跟我们去争抢这块市场,所以,在有效的潜在市场只有3%的前提下,一个创业公司把吃下1%的市场作为梦想也就不足为过了。我们将可能以更快地速度搭建起一个服务商与企业客户交易的平台,把自身打造成这个垂直细分行业里的淘宝,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将具备无穷的想象空间。

二、平台梦为何也是妄想?的确,如果平台能够有足够的流量,那想象空间的确是非常大的,就像今日的淘宝,有了如此巨大的流量之后,平台的每一个犄角旮旯可能都有生财的门道。哪怕最终测算下来,1%的比例没有问题,但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我们想要在两年内吃下1%的市场。在这个细分领域,人老美的标杆企业可以干到40%的市场份额,就算我们刚起步,比他们差一点,两年内,只吃下1%的市场,我们也能服务有10多万的目标客户。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市场变化太快,我们要学会拥抱变化。

问题出在那儿?思考1分钟,计时开始……妄想二:我们要去搭建一个平台,做规则的制定者后来,boss们可能也感觉这条路走不通,为了寻求出路,公司高层决定进行转型:从企业管理服务商转型为服务商的服务商。而我们的这套系统给了这些服务商之后,可以大幅提升这些传统服务商的竞争力,他们只需要做存量的转化即可。

我们当时就想着,平台一旦成型,将很快可以达到一个比较大的规模,流量大了之后,我们就可以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到那个时候,我们赚钱的门道就多了,对上游,我们每一条产品线都可以收供应商的佣金;对中游,我们可以收取企业服务商的年费、月租费、增值服务费、广告费;对下游,我们可以收取咨询费;另外,我们还可以引入第三方的金融服务商,做互联网金融……就这样想着想着,我们越想越来劲,甚至有些信以为真了,所有的工作都按照平台的思路去推进,就仿佛我们已经是一个流量巨大的平台。但是淘宝之所以每一个犄角旮旯都能挣钱,关键不是因为淘宝做得有多漂亮,多有名,而是因为淘宝平台有如此巨大的流量。

如果我们能手握10多万家企业客户资源,到那个时候,我们基本就可以到D轮乃至于上市了……我们心里暗自一思量:现在这个互联网速度,到处都是红海,我们能赶上这么大的一片蓝海,实属万幸;人老美能干到40%,我们这1%的估算比例还是比较保守的,我们这团队背景也挺闪耀的,差也不至于差的太离谱,5%应该还是可以的。这样的转型思路看起来无懈可击,给在前期士气已经遭受重创的团队打了一阵强心剂,整个团队又像打了鸡血一般,重振旗鼓,各种开会,改产品结构,改宣传手册,改市场方向,改销售话术……实际上,这个战略转型的确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企业进驻的速度的确要比以前更快了。

嗯,前景一片光明,这事可干!后来我们发现,实际走的路远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顺畅,甚至可以说走得很特别艰难。谈用户,平台两端的用户群还算明确,一端是传统企业服务商,一端是有管理需求的企业客户;谈价值,给上游企业服务商提供互联网工具,提升自身竞争力,给下游服务商提供管理系统,规范管理,节省成本,所以可以说也的确是有价值的。但是当梦想照亮了你的方向,赋予了你能量之后,怎么样才能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靠近自己的梦想就至关重要了。把你需要5年实现的梦想拆解到每一年可预期的目标,再把第一年的目标拆解成每个季度的目标,再把1个季度的目标拆解成每个月的目标。

凭什么?!就那么三五个人,两三条抢,我们耐以生存的产品多长时间可以上线?上线之后多长时间可以给客户试用?多长时间可以成熟全面推广?2年1%,那3个月内要实现什么目标?半年内需要实现什么目标?第一年需要实现什么目标才能保证第二年可以完成这个目标?这些问题可能高层也有想过,但是似乎并没有给到我们一线员工更多可操作可执行的实现路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基本都处于一种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2.缺少可执行的实现路径定目标是容易的,实现目标很难。

但实际上稍微抛出几个问题,就会发现这个算法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我们深入地去思考一下,可能就会得出这样一个测算模型: 按照这种算法,我们可能前期能够去拓展的市场的天花板只有3%。

对我们自身而言,之前,我们开拓企业客户是点对点的;现在,我们开拓企业服务商是点对面的;以前,市场开拓的速是“1+1”,而现在,市场开拓的速度是“1x10+1x10”。一、为什么说1%的比例是妄想?1.这个算法太粗放,经不起推敲“这个市场有多大,我只吃下1%也是非常可观的”,类似的说法在创业圈不绝于耳,而且,更关键的是创业者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往往在内心其实还充满了对这个比例远不止1%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