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5年限售、限购1套……“硬核”楼市调控来了! >

5年限售、限购1套……“硬核”楼市调控来了!

来源 狼奔鼠偷网
2025-01-23 05:42:50

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限售限购截至2015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9亿辆,其中汽车1.72亿辆,新注册量和年增量均达历史最高水平,平均每百户有31辆私家车。

然而,硬核受经济发展水平、硬核休闲理念和交通工具等多种因素的局限,能够像徐霞客和马可·波罗那样周游世界的人还是很少的,大多数老百姓终其一生都是生活在某个熟人熟地的空间里。至少就当代旅游发展历史的角度而言,楼市1999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

5年限售、限购1套……“硬核”楼市调控来了!

当年国庆节史无前例地放了七天长假,调控即世人所熟悉的“黄金周”。从那时起,限售限购越来越多的国民参与到旅游休闲中来,限售限购不仅为国家旅游经济运行构筑坚实的市场基础,也以其持续高速增长的出境旅游人次有力支撑了世界旅游市场的繁荣与发展。2015年,硬核国内旅游市场达到创记录的40亿人次,与1.34亿的入境旅游人次共同创造了约 6400亿美元的旅游收入。楼市1.2亿人次的出境游客为世界带去了1045亿美元的消费增量。调控国民出游率已经达到3次。

限售限购旅游对国家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综合贡献 率均超过了10%。正是由于这些市场数据的支撑,硬核李克强总理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宣告,中国开始迎接大众旅游的新时代。”张燕玲认为,楼市必须在G20峰会诸多议程中,突出发展经济的核心地位。

这是负责任的大国对G20各成员国负有的责任,调控也是对世界各国负有的责任。限售限购巴基斯坦工人在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施工现 文/ 和君健康养老研究中心2013年是养老产业元年,硬核2014年,硬核是健康养老产业的风口,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资本的蜂拥而至、政府的引导扶持,促使健康养老产业的热度升温。2014年也是房地产企业、楼市保险企业、医药医疗企业全面投向养老产业的一年,健康养老产业成为快速成长的综合性朝阳产业。

机会向好的同时,不可否认地伴随着问题丛生。2015年,风起云涌,健康养老产业度过了参与者的非理性繁荣,逐渐从混沌走向清晰,迎来产业的大格局、大影响和大思潮。

5年限售、限购1套……“硬核”楼市调控来了!

顺势而为,审时度势,观察这样一个产业在发生着什么,作为健康养老产业的参与者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在当下我们该做些什么?01需求端猛增: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首先2015年需求端猛增,十三五规划、政府报告中都提到老龄人口爆发式猛。到2015年底,60岁以上老人2.22亿,占总人口16.1%,预计2025年突破3亿。相比2014年,人数增加了1千万,也就相当于3秒就增加了一个老人。数字增幅很快,产业还没有准备好能力承接。

从结构上看,高龄老人增多,80岁以上老人2400万,空巢老人超1个亿。并且老人健康状况堪忧,70%以上老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老年痴呆患者约900万,促使医疗和照护方面的需求增加。另外人口结构化失衡,老龄化和少子化交织,总和生育率约1.5,低于中等和高收入国家。02供给侧改革:减少无效供给、低端供给2015年之前,从政府到从业企业都面临着养老需求急速旺盛而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高达48%的尴尬现象,养老服务结构化失衡,冰火两重天。

个别“排队等床”,供不应求,多数“有床无人”,游走在微利和亏损的边缘,困难重重。很多基础服务没有被满足,很多提供的高端服务又无人问津。

5年限售、限购1套……“硬核”楼市调控来了!

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给健康养老带来了很大影响,减少无效、低端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并在市场上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四点变化。

首先,在这种改革驱动下,小微养老机构增多。2013年开始,社会化投资养老机构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长期的高空置率,导致众多项目投资回报远达不到预期。通过两年的磨合和调整,市场对于养老机构的盈利水平判断趋于理性。由于众多社会资本转型的巨大压力,尤其是房地产去库存添了一把火,仍有符合战略、盈利需求的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机构这一细分领域,但2015年投资增速有明显下降。2015年养老服务机构数量104899个,床位数量641.9万张。机构数比2014翻了300%,床位数增长70多万张,仅增加10%多一点。

机构数大幅增加,床位数增幅不大,说明小微机构数量增加,侧重于几十张床位的日间照料,以及150-300张左右的小型机构。日间照料床位数278.7万张,占所有床位数量的1/3,日间照料这个数字在2011年之前是没有的,2012年开始出现日间照料这种形态,当年只有床位数19.8万张,到2015年仅仅三年时间比其翻了10倍。

另外,居家养老成为养老服务供给的基础力量,机构养老作为补充。《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颁布,明确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和内容,以及赡养人及相关机构应承担的义务与职责。

随着政策的不断出台与市场对养老需求的不断摸索,政策内容与市场实践的重点不断从机构型养老向居家和社区养老转移,居家养老逐渐成为政策制定的新主角以及市场角逐的新战场,发挥其为老人提供服务的重要市场角色。与此同时,机构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与职能,也由最开始作为养老产业迅速发展之后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支撑者”,逐步回归到居家与社区养老的“补充者”的位置。

2015年《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 颁布,北京市已有慈爱嘉、青松康护等35家机构提供政府购买服务,越来越多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始涌现,并结合多种多样的养老产品,提供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使得”9073”中90%的人群真正能够原居安老。同时,医养结合发展迅速,健康的中国提出,引发10万亿规模。截至2016年2月末,全国已经有4609家医院与养老机构签订了服务协议。2015年10月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全国老龄委签署了《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合作协议》。

这一政策明确了中医在医养结合过程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特别提出了在中医药方面,如何与健康养老产业,特别是在养生保健方面进行结合,并将养老服务列入中医药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中。最后,跨区域统一布局的模式出现,京津冀养老圈,长三角、珠三角等,合力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和户籍障碍,在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救助补贴等方面做好政策制度对接。

在京津冀之后,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必然会借鉴京津冀发展模式,结合自身地域特点进行健康养老产业协同布局。03细分市场快速完善更加均衡合理的产业结构2015年以前的养老市场几乎处在混沌的状态,大量的探索和尝试集中在产业链下游的养老服务端。

2015年初的一个数字,单纯做养老服务是不赚钱的,40%的机构是不盈利的,只有9%是盈利的,其中78%的机构盈利率是5%,非常微利。其实老年需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从现有老龄产业的终端产品(产品、服务)看,不仅种类单一,甚至存在空白,不仅行业界限不清晰,行业上下游之间没有符合市场规律的构建

提要: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最近开发了三个指数,帮助把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和关注水平。第一个是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情绪指数。自2013年年初起,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度一直在上升,2016年年初才有所回落。但情感指数却一直在大幅震荡,特别是2015年下半年P2P平台问题频发,之后情感指数一直处于负值区间。

第二个是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从2014年年初开始,发展水平大概是平均每年翻一番。

地级市数据表明,离杭州的距离越远,发展水平越低。年轻人特别是九零后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第三个是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5年,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已经是2011年的5.5倍,省级、市级和县级数据还表明,各地水平的差异正在快速缩小,充分反映了以互联网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